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

東西方聲樂比較


 歌唱的共鳴腔主要可分為5個,為咽腔、口腔、鼻腔、胸腔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(1)喉咽
(1)(2)(3)咽腔,俗稱音響之口,組成一之似管樂器的發音管
(2)口咽
(3)鼻咽
(4)喉腔
民族聲樂的大嗓側重喉腔的發音
(5)口腔
口腔咬字,使發音乾淨
(6)鼻腔
鼻腔共鳴有助於高音的歌唱
(7)聲帶

胸腔(未視於左圖)
多用於唱低音




中國(吟唱)
義大利(詠唱)
1100B.C—600B.C
吟詩(詩經)、禮樂、音樂為統治工具,封建制度

600BC—400B.C.
民間音樂家興起,濃厚的民間色彩,命呈現出一種幻想與熱情的浪漫主義,並以文學形式與方言聲韻為風土產物
希臘樂文化引入羅馬音樂為化而融合
士兵歌、結婚歌、飲酒歌BC146
(200—581)
長短句、五言體,七言體樂府民歌及加入伴奏;各族音樂文化大融合

隋唐、五代(581—960)
詩、說唱、曲子,音樂史上最輝煌的時代;加入歌舞音樂
宗教的影響、產生宗教的歌頌、聖歌(Anthem)(300--1600)
宋、元(1271—1368)
宋詞、元曲、北雜劇、南戲;說唱音樂、民歌及藝術歌曲;聲樂的重要發展起原
流浪藝人、撒冷歌手、複音音樂與世俗音樂的興起,生動活潑的表演人民的世俗生活型態(1000--1400)
明、清(1368—1911)
崑曲、南戲、南北曲、京劇;雜劇、戲曲文學與舞台藝術的融合
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、牧歌、經文歌、神劇,清唱劇,閹人歌手跟音樂抒情劇的興起,採獨唱、合唱的複音音樂(1500-1700)
歌劇、室內樂歌曲、詠歎小調、民歌與船歌,強調氣息共鳴、咬字及具有穿透力的技巧。(1600-1900)
近代
白話文,有理論根據的唱法;民歌、台灣歌仔戲及美聲唱法的引入,加入聲樂的教學理念推廣全世界

 音斷而字不斷,自斷而氣不斷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